含有"历史"标签的书籍

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佳畅销书 荣获英国笔会/赫塞尔-提尔曼历史图书奖 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学术著作,《野蛮大陆》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这是关于那个年代的第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刻骨痛心。动人心弦、落笔审慎、荡气回肠。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描绘了一片在物质上、道德上因为残忍屠戮而变得残酷无情的欧洲大陆。 ——多米尼克•桑德布鲁克,《星期日泰晤士报》 形象生动而笔调冷峻。这部杰出著作,为这片陷入无序和混乱的大陆,描绘了一幅鲜为人知、令人胆寒的画面。 ——伊恩•克肖 精彩绝伦。才华横溢的构思,一丝不苟的研究……呈现出天才般的历史叙事。 ——BBC历史频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混乱。地形地貌被彻底改变,许多城市被夷为平地,数千万人惨遭屠戮。在欧洲大陆绝大多数地方,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机构——比如警察、传媒、交通、地方政府和全国政府——要么付之阙如,要么破败不堪。罪恶横行,经济崩溃,欧洲人挣扎在饥饿边缘。 在这部研究战后初年历史的开创性著作中,基思•罗威描绘了一片仍然被暴力缠绕的大陆,在那里,有相当部分民众仍未相信战争已然结束。他勾勒了道德败坏的沦亡景象,以及永不餍足的复仇渴望,这是长期冲突的后遗症。他描绘了种族清洗和国内战争,这些事件撕裂了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的普通民众的生活,他还描绘了重新建立的世界秩序,最终为这片支离破碎的大陆带来稳定。他告诉我们,上述情形存在于整个欧洲——东欧如此,西欧亦然。

秦汉魏晋史探微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存的是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近年读史之作。文章一般写在1979-1989的十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都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这两篇与《探微》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了。  以《探微》名书,无新鲜感,不惬人意。我原想把十年时限这一因素放到书名中去。这十年与过去大有不同,读书写作的外部条件有了改善,是非常难得的。有一位文学家以《十年蹒珊》为文章标题,吸引了我。我很想找一个类似的书名。但是琢磨许久,终于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历史学毕竟不同于文学,古史又不同于近史。古史内容缺乏现实感,本来就枯燥;而我的文章又比较浓缩,读起来难得有轻松之感。这样的书,要赋予它一个富有哲理。文采而又活泼、简练的书名,反而不伦不类,不如虽平淡却实在一点为好。我的兴趣在钩沉发隐,以《探微》名书,倒也符合实际。  收人《探微》的文章都经过修改,有的改动很大,甚至重写一过。所改动之处,或换题目,或增设文内标题,或补充订正资料,或调整充实论点。但是各文主旨概依旧说,以存其真。有几篇文章新加了简短的跋语,其内容一般是资料和论断有所增益而在修改原作时未能包含者,也有的是对原作的一些说明。由于《探微》所收某些文章原来已有了“附语”、“后记”之类,所以在编次《探微》时附加的这类文字,一律冠以“作者跋语”,以示与原有附加文字相区别。  十年来每有所思所作,总不免晚学之憾。但是自知之明和学有所守的体会却日渐增长。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自己的一种著作付印后被问及此后写同类作品的设想,他回答说,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是东西,那就要后悔了,而后悔味道不好受。所以他强调说:“我宁恨毋悔。”对这几句话,我曾久久凝思。我知道,学科有不同,学识有高下,不能一概而言,强比前人。不过“宁恨毋悔”的论学之语有如当代《世说》,读来浓郁沁心,极堪回味,我愿以为圭臬。

柏杨史学卷

“柏杨式”读史

——简评《柏杨全集》史学卷

胡文骏

在柏杨先生800多万字皇皇巨著中,历史类占据了很大篇幅,《中国历史年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中国人史纲》、《柏杨曰》……这些讲述他的祖国数千年漫长岁月的文字,与他著名的杂文“丑陋的中国人三部曲”一样,个性调侃、嬉笑怒骂,处处可见独特的历史观,也处处透出对中国、中国人的恨与爱。

无论是官方工程,还是文人自发,修撰史书的传统在中国都绵长悠久,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卷帙浩繁,汗牛充栋。清代的国之重典《四库全书》在为四部的书籍选择封面颜色时,把热烈鲜艳的红色给了史部。乾隆帝作诗解释:“经诚元矣标以青,史则亨哉赤之类,子肖秋收白也宜,集乃冬藏黑其位。”史书对应火热的夏季,正体现出史学旺盛蓬勃、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于是,柏杨先生在“九年零二十六天艰难而漫长的岁月里”(狱中),把热情和生命投入到整理中国历史文献中,撰写出《中国人史纲》等三部史学著作。

柏杨先生撰史,有其鲜明的立场——“不同于‘奉旨修史’的官员立场,也不同于以王朝为主,以帝王将相为主,以统治阶层自居的立场”,而是“中国人的立场”(《柏杨历史研究丛书总序》,以下简称《总序》)。以《中国人史纲》为例,书名就突出了“人”字,明示这是一部所有中国人的历史,而不是政治史、统治史。全书的章节以世纪而不是以朝代划分,王朝号、国号、年号全部置于次要地位。帝王将相纷乱过隙,朝代更迭此兴彼亡,而“中国固屹立如故”(《总序》)。

初读柏杨先生的史书,需要习惯体现其历史观的各种细节,例如对历代帝王的称呼,他一律直称其名。对于我们,姬轩辕、伊祁放勋、姚重华、姬宫涅、姜小白这些名字,远不如黄帝、尧、舜、周幽王、齐桓公的称谓那么熟悉;而知道唐玄宗、万历、雍正的人,可能不一定记得清他们本叫做李隆基、朱翊钧、爱新觉罗·胤禛。而在柏杨先生笔下,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陌生的名字,在这种初读的陌生感中,也许更能深刻地体会柏杨先生视一切帝王为平等人,反对成王败寇的史观。

细读柏杨先生的史书,因为没有了常见通史的叙述樊篱,加之文笔的风趣老辣,细节叙述的生动丰富,还有如同小说、戏剧般的现场感,使阅读数千年浩博繁琐的史实变得轻松愉悦。据柏杨先生的夫人张香华女士介绍,晚年的柏杨先生对年轻人的阅读十分关心,对当下许多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以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不深的状况忧心焦急,甚至决定以年轻人喜欢的动画形式出版自己的作品。其实,柏杨先生以《中国人史纲》为代表的诸多史著,不再只是对历史人物、史实的枯燥罗列或考证,也没有各种提纲挈领得出的艰涩乏味亦未必可靠的史论,就已经使史书的面貌为之一新,更易为年轻人接受。在根据柏杨先生出狱后对《资治通鉴》的译述提炼而成的《柏杨曰》中,一代史学巨擘司马光笔下千余年的纷繁史实,转换为一篇篇或长或短、互相串联又各自独立的精悍论述,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柏杨先生机智犀利、生冷不忌的文风,读起来自然快意淋漓,而无隔膜之感。

近几年,因于非纸质媒体的推动,民间读史热兴起,诸多口才与学识俱佳的学者充当大众讲师,说历史人物讲历史事件;更多“草根史家”亦以网络为阵地,用颠覆传统的笔调文字叙写历史。于是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总是挂着他们的作品,历史也往往被改称为“那些事儿”甚或“玩意儿”。由传统学术史籍到通俗化历史读物,固然对大众接受传统文化有益,但若矫枉过正,便过犹不及。而柏杨先生早在三十多年前撰成的史学著作就已然掌握了十分合适的度——没有死气,也毫无轻薄。他高超的讲故事的能力背后,是对史料的深刻理解,更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思考。通过他的叙述,我们能体会到柏杨先生提出的中国“酱缸文化”的本意、体悟到他为中国国民性格所定下的“丑陋”二字的出处,从而看见历史。

易中天中华史(1-12卷+总序,共13册)

中华民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比方说,为什么在史前时代,我们跟世界各民族走着相同的道路,一到文明时代就分道扬镳了呢?走上独特道路的中华,为什么会在其他古代和古典文明陨落之后或之时,反倒如日中天登峰造极,然后又盛极而衰却衰而不竭呢?是什么在导引着我们的步伐,又是什么在顽强地支持和维系着这古老的文明?如果我们的道路命中注定有如黄河九曲十八弯,那么,大海在哪里,又是什么样?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审视“世界文明中的中华文明”,找到“中华文明中的共同价值”,明白“未来世界中的责任担当”,也才能看清文明的意志,找到中华的位置。这就是《易中天中华史》的任务。

至于最后的结论,也许会有,也许没有。但即便没有,探寻和反思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值得去做而且充满乐趣的事情,诸位难道没有兴趣吗?

当今中国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学者易中天,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以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将用五到六年时间,以每季度两卷的速度,写作36卷巨著《易中天中华史》。

跟随36卷《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改革现场:晚清经济改革始末

1862年,晚清经济改革拉开序幕,在执政集团与汉族武装集团争权夺利的过程中,马尾船厂、江南制造总局两大军工项目上马。 衙门化的国有企业运作效率极低,在1872年开始的一场国企反腐运动中,改革的大门向民营资本开放。自此,1872年成为国有向民营、局部向整体改革的一个起点,也是晚清王朝为自己埋下隐患的起点。 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袁世凯、张之洞为首的官方实力派成为改革的主角,以唐廷枢、胡雪岩、盛宣怀、郑观应为首的新旧商人成为改革的先锋。 朝廷与商人的较量,国退民进、民进国退的多年交锋,最终使经济改革倒逼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场商业势力助推的宪政改革中,1911年晚清走向灭亡。 【编辑推荐】 1.《高盛阴谋》作者李德林心力之作,6年+65万字,首次翔实展现晚清经济变革; 2. 读懂晚清经济改革,真正理解当前中国。晚清和中国当下极其相似,历史就是“现实的昨天”。本书包括股市、官商、价格战、国企反腐、跨国公司等内容,以晚清为鉴,读懂中国未来; 3. 吴晓波、张鸣、纪连海、陈九霖等专家名人一致推荐; 4.本书参考资料厚实、权威,作者耗时6年,收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盛宣怀等奏折、书信、文集、日记等第一手资料,超过两千万字。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