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文学名著"标签的书籍

富兰克林自传1

本杰明·富兰克林,他作为一名政治家,是美国建国的创始者、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民主精神缔造者、《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同时,他还是最杰出的科学家、外交家、出版家、作家和社会实业家,他像是“从天上偷窃火种的第二个普罗米修斯”(唐德语),成为举世公认的现代文明之父、美国人的象征。   《富兰克林自传》是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两百余年经久不衰的励志奇书,它包含了人生奋斗与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种善与美的道德真谛,被公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阅读本书,与一个伟大心灵对话,收获一份人生修养的智慧。 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最伟大的先驱者和美国民主的缔造者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出版家、外交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实业家,美国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曾参与起草并签署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   富兰克林1706年出生于北美新英格兰的波士顿,他在家中的17个孩子中排行15,父亲是从事蜡烛和肥皂制造的小商人。富兰克林少年时进过两年学校,后因家境困顿,被迫辍学,12岁时,父亲让他到哥哥的印刷铺里当学徒。学徒的日子是艰难的,然而,他却利用学徒的闲暇时间刻苦自学,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在政治、科学、历史、文学等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还通过自学能熟练地运用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拉丁语。   1726年,富兰克林开始在费城独立经营印刷工厂。从此,富兰克林的事业生涯开始蒸蒸日上,开始创造一个美国梦的传奇故事:他印刷并发行影响巨大的《宾夕法尼亚报》;他发明了避雷针、两用眼镜、新式火炉和新型路灯;他率先提出了北美殖民地“不联合就死亡”的口号,并与杰斐逊起草《独立宣言》;而当美国制宪会议因为联邦体制问题争论不休时,富兰克林又欣然前往,进行调解。1771年,他出版了改变无数年轻人命运的《富兰克林自传》。这本书生动地记叙了富兰克林的成长历程,告诫年轻人积极向上,在世界上影响深远。一个人在如此众多的领域成就斐然,美国历史上几乎无人能及。   1790年4月17日,富兰克林逝世于费城,美国人民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他被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民,受到各国人民的敬仰。富兰克林以自身的努力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造就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成为“他生活的时代和国家中最伟大和最出色的人”。   唐长孺,(1911-1994)当代史学大家,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他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领域的权威专家,著作等身,其学术观点广为国内外学界认同和引用。《富兰克林自传》是其翻译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在海内外广为汉传,影响甚大。

凯旋门

小说主人公拉维克(直到小说结尾,读者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是路特维希·佛 雷森布格),原来在德国一家大医院里当外科主任医生,受纳粹秘密警察迫害和追 捕,两年前流亡到法国,在巴黎为一位医术并不高明的法国医生维伯尔和另一位上 了年纪的时髦医生杜兰特充当"捉刀的"外科医生。有一天晚上,他在塞纳河上的 一座桥畔遇到一个漂亮的女人琼·玛陀,从而演出一场缠绵的爱情悲喜剧。有一次,他在街头抢救一位在事故中受伤的女人,因为没有身份证件而被法国警察拘捕,并驱逐出境,到了瑞士。几个月后他潜返巴黎,琼却已经跟一个演员住在一起。出于嫉妒,那演员向琼开了一枪,子弹打在她的颈椎里,不容易取出来。拉维克虽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外科医生,对此也无能为力。在琼和拉维克相互诀别,并明确表示彼此相爱以后,拉维克给琼注射了解除痛苦的最后一针,从而结束了她无法挽救的生命。 与这个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复仇的故事。小说主人公拉维克于1933年在德国,曾经帮助两个朋友逃出了纳粹秘密警察的追捕。他和他的女友茜比尔却被一个名叫哈克的秘密警察头目抓去审问,并施以种种酷刑。拉维克给关进了集中营,后来好容易从集中营的医院里逃出来。到了巴黎,拉维克又偶然碰上了哈克,这就燃起了他的复仇之火。因为没有被认出来,拉维克便佯装跟他交上了朋友,并带他去冶游作乐。几星期后,拉维克终于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他把哈克哄进一座树 林,谎称那里有一家高级的幽会场所,可以找上流社会妇女来作乐。就在去树林的 路上,他把哈克用活动扳手猛一下给打死了。

当代英雄

为什么托尔斯泰说:如果莱蒙托夫活着,那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谁也不必存在了? 莱蒙托夫是俄罗斯文学天幕上,一颗耀眼夺目的明星。他十三岁开始写诗,一生中创作了四百多首短诗与多部长诗,其名篇《帆》、《童僧》与《恶魔》已经成为俄罗斯诗歌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这使诗人莱蒙托夫足以同普希金并驾齐驱。“在才力上等同于、甚至超过普希金”。才华横溢的莱蒙托夫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还涉足于戏剧与小说领域,他的剧作《假面舞会》与小说《当代英雄》均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真正的经典之作。就叙事文学而言,单有一个毕巧林(《当代英雄》主人公),就使莱蒙托夫有资格被列为真正一流的作家了。 这部由五个故事连缀而成的长篇,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顺时而叙的方式,而代之以将人物个性按层层递进式展示开来的内在逻辑顺序。先通过“第二手资料”——过路军官、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这些讲故事者来间接地“折射”毕巧林的个性,再以主人公的笔记来直接地“袒露”其思想、感情与行为,如果说小说的第一部是旁观者客观的“观照”,那么,第二部便是心灵的“自由”。各个故事之间用序言或章节标题而缀成一体,使叙事本身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又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回味。这不仅体现着莱蒙托夫作为一流小说家兼剧作家的艺术个性,而且还表明作家对新型的读者的信赖,对新型的“作者形象”的探索。小说文本中不时闪现的作者——叙述者的分离与同一,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与潜对话,都预示了某些在后来的叙事文学中得到发展与高扬的诗学手段。《当代英雄》的结构艺术应当说是印证“情节与本事”这一对叙事学理论范畴的一个典型文本。至于莱蒙托夫的小说语言,一百多年来,更是备受推崇。别林斯基当年就赞赏道:“每一个词都是那样意义深远,连奇谈怪论都是那样富有教益,每一个情境都是那样饶有兴味,描写得那样栩栩如生”,那样贴近每一个“思索着和感受着的人”的心,以致每个“这样的人”不仅把它看作是小说主人公的自由,而且看作是自己心灵的自白。果戈理曾声称:我们无论谁也写不出这样真实、这样美妙、散发着这样馥郁芳香的散文。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指出,在文笔方面,应把莱蒙托夫摆在普希金、果戈理之前,契诃夫说过:我不知道有比莱蒙托夫的语言更好的语言。列夫·托尔斯泰叹息道:如果莱蒙托夫活着,那我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就谁也不必存在了。阿·托尔斯泰则指出,小说家莱蒙托夫——这是一个奇迹。全部俄罗斯小说的长河源自这一清澈透明的活泉。构成《当代英雄》五故事之一的《塔曼》曾被许多的文学大师一致推举为美妙绝伦的散文名篇。别林斯基认为这篇故事是不容许摘录的,要摘录就得逐字逐句全部抄录下来;列夫·托尔斯泰曾毫不犹豫地认定《塔曼》为俄罗斯散文作品中最完美的一篇;屠格涅夫曾赞叹道:《塔曼》多么迷人;契诃夫认为,学写作时要像中学生们学课文那样分析这个故事,分析各个字句,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总之,莱蒙托夫的小说,这可是“注定要永远不老的书,因为在它刚刚诞生的时候,它就洒上了诗的灵水!”

维克多·雨果作品集 (精排版)

本书精心排版,为每部作品设置了跳转目录,方便阅读。 本作品集包括了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九三年》《笑面人》《雨果诗选》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Github | Docker |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