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随笔"标签的书籍

此生未完成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 一位母亲、女儿和妻子的生命日记。 2009年12月于娟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的感叹,引起网友关注和众多媒体热议。于娟于2011年4月19日凌晨去世,众多网友在网上进行追悼。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病中日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于娟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赤裸裸的去反思和写作。所有的浮躁沉淀了,所有的伪装剥离了,所有的喧嚣远去了,所有的执着放下了。只有一个普通的女子,普通的女儿、妻子、母亲对生命最单纯的感悟。在这个故事里,很多读者看到的不是于娟,而是自己。 ******* 记录黑暗是残酷的,尤其在感到属于自己的那盏生命油灯一点点黯淡之时。但于娟决定完完整整写下这段生命中最黑暗最苦痛的日子,也是她认为过去32年最有意义的日子。 ——《三联生活周刊》 “我想给儿子土豆留下些什么”。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于娟在病中也坚持辅导孩子。而在生命日记中展现她的喜忧,写下她的感悟,不是矫揉造作、不是宣传作势,而是一个母亲要给她的孩子留给一份礼物。 ——《人民日报》 其(于娟)病痛的苦楚、人性的感悟,读来令人泪下,其实是一本最好的人生教材,教会我们如何去热爱生命,如何去抵挡困难。 ——《中国日报》 这位风华正茂的女博士,在博客上残酷、冷静而理性地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健康、财富、亲情等人生追求的感悟。这些提前到来的参悟,也许会对那些仍在苦苦追求的人们带来一种别样的启迪。 ——《齐鲁晚报》 复旦大学“抗癌教师”于娟在癌症抗争的一年半时间,留下79篇抗癌日记和“复旦教师抗癌记录”微博,这些在生死交叉点上对生命的反思,对年轻人莫透支青春的警诫感动了无数人。 ——《新民晚报》

中国历史的教训

《中国历史的教训》凝结着作者数十年阅读本民族历史的深切感悟,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沿革及其相关的人物、思想、文化进行了全面审视与通俗评述。试图从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项、制度变迁、重要人物、主要典籍中寻找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沉疴与教训,发现中国近代愚昧落后的总根源。 本书的主旨是大师陈寅恪先生一生想做而没有做成的课题,也是我这辈子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深刻教训,给人们增添一些智慧,以帮助国家、 民族不断进步 ,应该是笔者研究历史的主要目的。 …… 我的第一本专著 《 东周秦汉社会转型研究》,就试图从中国第一次社会转型这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制度变迁中寻找有关答案;第二本专著《反思与比较:中西方古代社会的历史差距》,主要是从中西古代社会比较研究的层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制度文化各方面的主要缺陷与差距。两书总结出一些意味深长的历史教训,但因为是学术方面的深度考察,对一般民众来说就显得有些疏远。所以,这第三本书,就想在上述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的文笔与简洁的语言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沿革及其相关的人物、思想、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审视,对中国历史上一件件重大事项、一桩桩制度变迁、一个个重要人物、一部部主要典籍……作一个简明扼要和深入浅出的通俗评述,从中寻找阻碍社会正常发展的有关制度文化的沉疴与教训,可以说,这本书凝结着笔者数十年阅读本民族历史的深切感悟。 ——杨师群 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政治制度才是第一生产力!政治制度才是检验一个民族智慧水平的核心标准!政治制度的落后必然造成这个民族的弱智!中国近代愚昧落后的总根源就在这里,这样的历史教训难道还不深刻吗? ——杨师群 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在此书中,杨师群老师通过一篇篇短文对中国历史中最关键的一些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拨乱反正式的梳理,使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是是非非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 ——学者、作家刘瑜 对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并不妨碍“同情之批判”。陈寅恪先生曾有撰写中国历史的教训的计划,惜乎未能如愿。杨师群先生秉持这一问题意识,对中国历史的批判和反思,多有独到之见。殷鉴不远,如在眉睫,只是常常被视而不见。 ——学者、文化批评家王晓渔

笔记文选读

我选辑《笔记文选读》的动机是要给初学文言的青年找点阅读的资料。现行的国文教科书,因为受种种条件的拘束,所选的文言篇章对于学习者的兴趣未免太少顾及。同时,教科书所选的多半出于专书或文集,风格以高古为尚,是可以或应该读,但未必是可以或应该模拟的。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于语体较近,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现代的青年倘若还有学着写一点文言的需要,恐怕也还是这一路笔墨更加有用些。我希望这本书在题材和文字两方面都能略有补充和矫正的作用。 笔记文种类繁多,选录的时候也大略定了个标准:搜神志异及传奇小说之类不录,证经考史及诗话文评之类也不录。前者不收,倒没有什么破除迷信的意思,只是觉得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都可另作一选,并且已有更胜任的人做过。后者不取,是因为内容未必能为青年所欣赏,文字 也大率板滞寡趣。所以结果所选的,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记一时之谐谑,或叙一地之风土,多半是和实际人生直接打交道的文字,似乎也有几分统一性。随笔之文也似乎本来以此类为正体。 共收笔记九种,选录近百则。每篇之后略附注解,其中也许有详略失当之处,那也是自来注家所不免。而于常见词语之用法随时提示,于生僻的词语在字书中可一索而得者或竟置之不论,和旧时的笺注也有点不同。另附“讨论”,除一部分和词句的义蕴有关外,大率以引发读者的经历见闻和所读文字相印证为宗旨,希望能帮助养成一种比较良好的读书习惯。陆续写得,即付国文杂志补白,乘此集印单行之际,序其缘起如此。

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我说过,这样强调是恰当的。我只是没想到,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对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可以说,凡是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史铁生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从而让读者不时产生心灵的强烈共鸣。比如“生病”,他是这样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江城

《寻路中国》姐妹篇、纪实中国三部曲序曲
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
《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纽约客》、《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国家地理》、《华盛顿邮报》联合推荐!
1996年8月底一个温热而清朗的夜晚,我从重庆出发,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
涪陵没有铁路,历来是四川省的贫困地区,公路非常糟糕。去哪里你都得坐船,但多半你哪里也不会去。在随后的两年,这座城市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我有时是一个旁观者,有时又置身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这种亲疏结合的观察构成了我在四川停留两年的部分生活。
2001年,也就是这本书在美国出版的时候,一条通往重庆的高速公路通车了,一条铁路也正在修建之中,基本上再也没有人坐船去涪陵了。这座城市正在飞速发展着,在过去的二十年,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接二连三、冷酷无情、势不可挡——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很难相信,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是19世纪西方人眼中“永远停滞的民族”。
2003年,三峡大坝一期完工后,不断上涨的江水将陆续淹没那些江畔之城,这多少令我有些伤感。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正是不断变革的对应面:贫穷、烂路、慢船。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从地理和历史上看,涪陵都位于江河中游,所以人们有时很难看清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在1996年至1998年间,我学会了热爱涪陵。能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于我的记忆之中。
“充满着坦率、热情、洞察力和亲历接触,《江城》雄辩地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当代中国。读来精彩。”--哈金(美籍华裔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

“如果你只读一本关于中国的书,那就是这本了。”-- 梅兆赞(英国资深记者、中国问题专家)


“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南方人物周刊》

民国吃家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诗人+厨师二毛,讲述“一个时代的吃相”。 野夫、孔二狗、刘春、封新城、李健、张元、牟森诚意推荐 自古以来,美食很大一部分是靠名人、靠文人墨客、靠民间推动的,这一点在民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这是一个美食绚烂的时代, 它直接影响了现在的“美食地图”。作者将传奇般的古法技艺拂去尘埃,诗化翻炒出几近失传的美味,飘香出最入味的民国风情。 《民国吃家》是一部关于美食的故国风情录,它从美食写到食事,从食事写到人生,名人的饮食情趣,食物的典故内涵,人与食的缱绻深情,久远的历史风貌,亘古未变的生活气息。在作者看来,吃吃喝喝绝不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在民国,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在民国,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在民国,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 二毛的美食随笔,是一个诗人加厨师的杰作,因此迥异于一般的外道中人。从《妈妈的柴火灶》到《民国吃家》,就仿佛他已经从江湖菜跃进到了公馆菜,变换的已经不仅仅是菜谱,也不是添油加醋之类的技法;而是在深入历史的堂奥,在盘飧薄酒的一脉余香中,辨寻历史新的解读门径。 一个时代远逝了,酒阑灯炧之后,衣香鬓影化为遍地烟尘。而就在这样弥漫的俗尘之中,我们这些怀旧的饕餮之徒们,犹能在这个早已推杯换盏的世界,嗅到那些残醉余芳…… ——野夫

货币II

★ 中央电视台2012年度巨献 大型纪录片《货币》 ★ 唯一授权中信出版社同步出版图书 ★ 编辑推荐: • 2012年度巨献,央视《货币》纪录片唯一官方授权同名出版物 • 中央电视台、中信证券、中信出版社重磅打造 • 阅读《货币》,看懂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格局与变迁! • 一堂纸上的“全民货币公开课”,一本最真实、最客观、最立体、最权威的货币必读书! • 吴敬琏、陈志武、资中筠、巴曙松、王巍等30位全球财智精英 • 权威解读货币的历史和未来 ★ 内容简介: 欧债危机的结局将会是怎样?希腊是否最终会破产?人民币升值的空间还有多大?通货膨胀还将持续多久?世界经济何时会走出萧条?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还需具备什么条件?黄金是否是最好的资产保值工具?…… 一切的问题均源自——货币。 《货币II》云集包括吴敬琏、陈志武、资中筠、巴曙松、王巍等国内外30位经济学家、金融专家、著名学者、媒体精英、财经人士,从货币的起源开始,到货币的发展、货币的崛起、货币的灾难和货币的未来,对货币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运行秩序之间的关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深入的梳理,以一种权威、开放、通俗、人性和客观的方式来解读货币的角色和影响力,并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未来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为大众提供客观全面的知识,为投资者提供权威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判断的依据。

Github | Docker | Project